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指导交际成功的重要原则。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文化特点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 。索振羽 在《语用学教程》中对leech的原则进行了修正,并进而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次准则,即赞誉次准则、谦虚次准则、一致次准则、同情次准则、宽宏次准则及恰当的称呼次准则。
一、英语写作教学中“礼貌原则” 的导入
(一)“礼貌原则”导入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不应该只传授语言写作知识技巧,还应讲授语用知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即语言的得体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何自然 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 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礼貌原则又是什么?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同时礼貌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影响了交际效果。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导人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不仅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语用能力,减少其语用失误,而且对促进国际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导入“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圆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指说话人话语无意触犯对方的错误。目前交流失误的研究较多地局限在行为规范方面,而较少涉及语言语用等方面。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言语不当,或言语粗鲁无礼,语境不适等引起相互间的误解,导致交际失败的情况是十分常 的。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个重要语用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依据语用层次高于结构层次,交流能力高于语言能力的原则,加强“礼貌原则”的导人。下面我们就以索振羽的“礼貌原则” 的六项次准则为例,试析“礼貌原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导人。
1、赞誉次准则
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赞誉是一种礼貌,因此要赞誉别人,称赞对方的优点,表明共识。这包括说话人对听话者的赞赏、对听话人兴趣、观点等方面的认同,使听话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英语中表达赞誉、恭维的词语和句式很多。
2、谦虚次准则
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谦虚也是一种礼貌。类的美德,古今中外皆如此。
3、同情次准则
同情对方或相互同情,这条准则的关键是要注意表达自己与对方的共同心情,要喜别人之喜,忧他人之忧,以减少反感,加深情谊。
4、一致性次准则
当与别人意见或看法产生分歧时,一般不直接表示不同意对方的看法或反驳,而是采取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力求一致。即使对方的看法或意见是错误的,为了礼貌,也应笼统地肯定一下,或象征性地表示赞同,然后再把真实的看法说出来。
二、英语写作教学中“礼貌原则” 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教学手段导入“礼貌原则”
首先利用教材学习有关礼貌的准则。教材中有许多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场景设置的源于社会生活的语言材料,有许多鲜活而丰富的礼貌表达用语,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来掌握,或通过总结、归纳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礼貌表达方式。如同一意思的话语由于用词不同,句式不同,语气、语态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就不一样。
(二)“礼貌原则” 的导入应与英语文化学习相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时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才能比较深入地理解并自觉地适应英语文化,并由此提高对英语文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其次,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英语文化信息的渗透。
总之,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导入“礼貌原则” 的学习,比较中西方礼貌原则的不同,在语言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提高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成功地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和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