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贴这个贴,一定会被很多人骂。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留恋过去的文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也以此为傲,言必称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孔孟之道、上下五千年文化。所以中国人迷信经典,中国人喜欢往回看、向后看。
过去我们的学子,也崇尚学习古人的典籍。开口闭口就是子曰诗云,四书五经。仿佛不习典籍,便不算学到精要。国内现在的英语教育界也深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似乎学习英语,不学学乔叟、莎士比亚、商籁体、空白诗、头韵、回文、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便算不得是好英语。老师们在教习英文的时候,也总喜欢向学生推荐看经典小说名著。
其实看经典小说学习英语,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个学习的误区。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什么是学习的第一要素?答案是很明显的。任何学习,兴趣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无论做什么,只要做的人对在做的事情有浓厚兴趣,一般来说他的效率和成功率都会比较高。学习尤其是这样。现在有多少学生头疼学英语?为什么?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我们教英文的,把学生学习英文的乐趣给生生剥夺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多如牛毛的英语考试中考个好的分数(Proud认为国内现在以考试为唯一衡量学生水平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病),老师不得不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操练句型、语法、单词、课文。(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国内整个教育制度都有极大的问题)就算是再有积极性的学生,被这种模式强奸一万遍后,恐怕也会对英语恨之入骨了吧?所以,想要根本解决国内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
扯远了。我们再回过来看看经典小说。
乍一看,多读英文经典小说,应该会对英语学习帮助很大。其实并不然。这种说法,并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及实际能力考虑在内。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的东西太简单,学生学不到东西,不能提高;反之如果学的东西太困难,学生同样学不到东西,因为学生没有必须的基础,而且学生极易受挫。只有当学的东西正好处于学生的proximal learning zone的时候,也就是要学的东西正好略高于学生真实水平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
对于大多数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文的经典名著太难了。在阅读界有这么一种说法:学生看一本小说,如果每一页里有超过十个他不认识的单词,那么当他看到第五页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会放弃(少数执着的人也许能够坚持下去,但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再来看看,且不说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就算是一本比较简单的简.爱,里面又有多少令英语初学者望而生畏的单词?更何况经典著作里的人、物、事、语言往往大异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语言。就算你啃下来了又如何?我敢打赌你在现实生活中用到那种英语的机会小而又小(除非你想向别人炫耀一下:瞧,我看完《战争与和平》了,牛吧?)。你要真的用Chaucer里的英语和人对话,不被人扁成猪头才怪!所以,为什么要看你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呢?
盲目地让学生看经典小说,不仅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会带来一种负面效应:在看完十页的Gone With Wind之后,学生发誓,MMD,我再也不看英文原版小说了!不相信?你可以去问问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有几个是看完超过十本英语小说的?
想学好一门语言,多读多看多听绝对是不二法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学好英语就必须看精典名著。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呢?Proud提议:看你喜欢看并且感兴趣的东西。报纸、杂志、小说,连环画、卡通、歌曲、电视、电影...甚至是菜谱、说明书、playboy。别管它俗不俗,别管它格调高不高,别管它是不是经典名著,也别管它是不是阳春白雪,只要是英语的,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就拿来看。把自己沉浸在五彩缤纷的语言环境当中,既好玩又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我敢打赌,看完一季的《欲望与都市》又或是读完一本喜欢的英文原版《哈利波特》,你学到的能够实际运用的东西,也要比硬啃一本《双城记》多得多,学习效率也会高得多!(当然了,当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空闲,看看以往的名著也未尝不可。)
所以说,学好英语要多阅读没错。但请去掉“经典”两个字先。
|